栏目导航
2025年必看的20个顶级艺术展
发表时间: 2025-04-22 18:39:46 文章出处:行业动态
当印象派黄金时代的巨擘名作,从巴黎的奥赛博物馆漂洋过海登陆上海浦东美术馆;当巴勃罗·毕加索的代表作在香港以亚洲视角被重新审视;当现代艺术、环境艺术、抽象绘画中一度被忽视的女性艺术家被推至台前,2025年放眼全球,顶级的艺术坐标正在陆续以全新的惊喜,为艺术爱好者们刷新这一年的看展日历。
如果你重视艺术史上的名家与名作,或许会在大都会博物馆筹办的“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自然之魂”,大英博物馆首次开展的“歌川广重:开阔道路的艺术家”等展览中收获颇丰;如果你倾心于当代艺术,那么梵高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安塞姆·基弗——告诉我花儿在哪里”,将于德国慕尼黑亮相的“五位挚友:约翰·凯奇、莫斯·肯宁汉、贾思培·琼斯、罗伯特·劳森伯格、赛·托姆布雷”值得你的关注。
这场艺术盛宴还将见证女性艺术家的突围,包括苏珊娜·瓦拉东如何挣脱模特身份,成为优秀艺术家;加布里埃·穆特(Gabriele Münter)怎么样影响了20世纪初欧洲现代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希尔玛·艾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因何被重新评定为“抽象绘画的先驱”。
简而言之,纵观2025年的全球重磅艺术现场,会发现它们既是一个个艺术史的考古现场,又是一次次文化对话的先锋实验。从中显而易见,艺术早已不再是凝固不变的历史,而是一次又一次与永恒的对谈。让我们在逛过这些展览之后,再去深思艺术的当下与未来。
作为人们造访巴黎的必去之地,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珍藏了1848年至1914年间艺术史上的众多巨擘名作,其中印象派和后印象派馆藏堪称全球之冠。
中法建交60周年的余温尚存,上海浦东美术馆与奥赛博物馆以艺术为纽带,计划将于今年携手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重磅大展,独家呈现上百件珍贵的奥赛馆藏真迹。此次展览以奥赛最具标志性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精品收藏为核心,囊括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西方艺术史上的代表杰作,并将汇集梵高、莫奈、米勒、塞尚、高更、罗丹、德加、雷诺阿、毕沙罗和库尔贝等西方艺术巨匠。
苏珊娜·瓦拉东(Suzanne Valadon)是一代著名艺术家的缪斯女神,也是一位开创性的女性艺术家。她曾为雷诺阿、德加等印象派大师担任模特,同时又收集人脉、想法和技巧,并自学成才,以独特的方式使用扁平的色块和厚重的轮廓开辟自己的艺术道路,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画家。
这场由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宏大而多彩的展览,通过展出瓦拉东的油画、素描、版画、石膏和青铜雕塑等百余件作品,全面回顾了这位传奇女画家的艺术生涯,证实了她在法国艺术领域的重要性。此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蓝色房间》继2023年首次展出后再次亮相,画作中女性松弛自在的真实状态,被瓦拉东精准独到地捕捉。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是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他一生都致力于运用透视、光线、色彩和氛围的表现力,以浪漫、情怀、灵性的方式创作出表达自然世界与内在自我之间深刻联系的风景画作。
为纪念弗里德里希诞辰250周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自去年以来就全力筹办的“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自然之魂”特展,终于在今年得以呈现,以致敬这位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锋画家。这也是在美国举办的首个专门纪念弗里德里希的综合展览,突出了德国浪漫主义在塑造现代自然世界观念中的作用。
展览与柏林国家美术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汉堡美术馆合作举办,从欧洲和北美的30多家机构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借展,展出弗里德里希的约75件作品,包括他职业生涯各阶段的油画、成品素描和工作素描等。展览观众将跟随弗里德里希的画笔,漫游在他寂寥而诗意的世界,感受他所传递的超越时空的智慧。正如宣传语所说:“他的艺术中展现的风景——冥想、神秘、充满奇迹——今天依然充满生命力。”
被誉为“奥地利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其绘画、壁画、素描等艺术作品受到全世界数百万人的赞赏。然而,直到今天,他的标志性作品仍隐藏着许多秘密:他的艺术作品使用了哪一些材料?他是如何设计和创作特定的画作的?
维也纳美景宫(Belvedere Museum Wien)即将登场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颜料与像素”展览,不仅运用现代成像技术,追溯了克里姆特的艺术创作过程,而且通过诸多画作与影像资料的记载,探讨了他创作那些著名的金色画作的方式,使得人们对其艺术实践有了全新的认识。克里姆特最早使用金箔创作的标志性画作之一《朱迪斯》也将在其中展出。
此外,展览还借助AI对克里姆特在二战中被烧毁的“学院画”(Faculty Paintings)的色彩进行了假设性重构,试图还原它们的原始色彩。
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运动来说,有能引领变革的意义:虽然这种艺术通常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但对不少艺术家来说,黑暗就是创造力的源泉,让被光明照亮、命运改变的艺术叙事成为可能。
为此,考文垂大学教授朱丽叶·辛普森(Juliet Simpson)与阿黛浓美术馆馆长安娜-玛丽亚·冯·邦斯多夫(Anna-Maria von Bonsdorff)组建了一支策展人团队,共同策划了“哥特式现代:从黑暗到光明”特展,展出了60位艺术家的250多件艺术作品,包括小霍尔拜因的《死亡之舞》、梵高的《燃烧香烟的骷髅头》和科尔维茨的《农民战争》,追溯了哥特风格的演变历程,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
胡安·米罗(Joan Miró)是西班牙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与毕加索、达利齐名。他的创作经历了从野兽派、现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的变迁,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画作以强烈的色彩和想象力著称。其诗意般的绘画风格,将太阳、星星和月亮等自然界中的形状转化为象征符号,在全球都备受欢迎。如今,在米罗去世40年后,他的创作活力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新评估。
即将在东京都美术馆拉开帷幕的“胡安·米罗展”,将呈现胡安·米罗早年至晚年的绘画、陶瓷、雕塑作品,包括他的代表作《星座》(Constellations)系列,全面回顾米罗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介绍他直至90岁仍不断挑战的新艺术表现形式。
这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回顾展,汇集从世界各地精选出的艺术家各时期代表名作,如早期名作《棕榈树屋》(House with palm tree)、20世纪20年代的杰作《荷兰室内景一号》(Dutch Interior I)等,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米罗的艺术精髓。
近年来,希尔玛·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被重新评价为比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皮埃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等同时代画家更早创作抽象画的人,被誉为“抽象绘画的先驱”。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艺术家的画作,充斥着色彩、几何、象征符号乃至宇宙的刻度,反映着来自精神、宗教、自然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影响。
这是亚洲首届克林特回顾展,以其代表作《圣殿之画》(The Paintings for the Temple)为中心,呈现出克林特艺术生涯的全貌,同时展示艺术家留下的资料以及启发她的多种灵感来源,包括当时的神秘主义、自然科学、社会思想和妇女运动。得益于此次展览的筹办,克林特的约140件作品也将首次在日本展出,其中还包括可以被视为艺术家职业生涯巅峰之作的作品——《十大画作》(The Ten Largest),由十幅高度超过三米的画作组成。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被公认为德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和美术家,是当代德国艺术界伟大而寡言的特立独行者。他的艺术创作通常以稻草、粉煤灰、黏土、铅、虫胶等为媒介,持续关注着文化记忆、身份和历史等多层次的主题。艺术大师梵高的创作风格也曾影响着基弗早年的艺术作品,向日葵和麦田都曾是他不断回顾的主题。
本次展览将是梵高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有史以来的首次合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安塞姆·基弗联合举办的一场里程碑式展览。梵高博物馆汇集了25件基弗的作品,与梵高的重要画作并置展出,突出了他们艺术实践之间的联系。市立博物馆则呈现基弗早期的13件藏品,并展出艺术家的新电影《流年之声》与多件首次亮相的新作。
这场备受期待的展览以“告诉我花儿在哪里”(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为名,源于美国民谣《花儿都去哪儿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同时参考了梵高著名的花卉静物画,如《向日葵》,明确了荷兰后印象派对基弗创作的持久影响。此外,艺术家创作的一件与展览同名的巨作,也将在市立博物馆楼梯周围的空间展出,作品使用了其标志性的稻草、钢铁、木炭、干花、金箔和电解沉淀物等材料。
享受世界级声誉、被广泛认为是挪威“国宝级画家”的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一生创作了诸多关于家人、朋友、爱人、作家、艺术家和收藏家的亲密肖像,以及大量非凡的自画像。他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笔触、大胆的色彩,使其作品对肖像画体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次展览将是英国首次聚焦这位艺术家作品中重要的,但有时却被忽视的方面:蒙克出于委托和个人原因绘制的肖像作品。尽管其中有不少作品是艺术家基于特定个人的直接观察,但依然可以被视为观察人类个性表现的象征或范例。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或许是现代艺术史上最遐迩闻名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成就涵盖了绘画、雕塑、版画、陶瓷和舞台设计等多个领域。但透过当代亚洲视角、摆脱西方观点来审视其艺术,确是前所未有之举。
本次由M+与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共同主办的全新特展“毕加索与亚洲:一场对话”,将通过呈现这位西班牙艺术大师的六十多件杰作,以及M+藏品中逾八十件亚洲艺术家的作品,展开跨越文化和时代的艺术对话,引领观众探索毕加索历久弥新的影响力。展览展出的重要作品包括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永久馆藏中的《杂技演员》(The Acrobat)、《海边人物》(Figures by the Sea)、《带基座的大静物》(Large Still Life with Pedestal Table)等。M+馆藏中的陈福善、顾德新、麻琴子、野口勇和田名网敬一等亚洲及亚裔离散艺术家的作品,也将与毕加索的作品一同展出。
五位挚友:约翰·凯奇、莫斯·肯宁汉、贾思培·琼斯、罗伯特·劳森伯格、赛·托姆布雷
今年是美国重要当代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诞辰100周年。该艺术家的基金会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展览和活动。其中群展“五位挚友”将首次聚焦劳森伯格以及他的四位朋友兼合作伙伴,包括约翰·凯奇(John Cage)、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和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
此次展览将展出150多件艺术作品,包括绘画、乐谱、舞台道具、服装、照片和档案材料,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舞蹈表演和音乐演出,以重现这五位艺术家作品之间密切的对话。
作为19世纪的版画大师,歌川广重的版画纪念了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令人惊叹的花鸟版画和唤起人们情感的风景画作,反映了这位艺术家的非凡绘画技巧和对诗意自然的捕捉。
本次展览是大英博物馆首次聚焦这位浮世绘艺术家,将通过展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家的版画、素描、插画书和绘画,以及一位美国重要收藏家出借的版画,阐明包括梵高和法国印象派在内,歌川广重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家的重要影响,并探索其宝贵的艺术遗产。
亚洲著名雕塑和装置艺术家徐道获,以织物重构建筑的创意,让其作品站上了世界舞台。此次回顾展是艺术家在伦敦的首次大型个展。展览名称“行走房间”指的是韩屋——理论上可以在新地点拆卸、运输和重新组装的房子。
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将邀请观者探索他的大型装置、雕塑、视频和绘画作品,探寻有关家、身份之谜的思考,以及居住的世界与我们的关系等问题。除了标志性的装置作品外,展览还将带来艺术家早期的装置作品、鲜为人知的精美纸上作品等。
英国当代艺术家珍妮·萨维尔(Jenny Saville)的作品充满了对人体的深刻洞察,探讨了当代社会中的身体形象、女性主义和身份认同等议题。她在重振具象绘画上发挥了主导作用——直到今天,她仍在继续探索这一流派的极限,被称为“弗洛伊德的继承人”。
“绘画剖析”是英国首个专注于萨维尔作品的大型博物馆展览。它将汇集这位艺术家职业生涯的50件作品,以时间顺序追溯她从1990年代至今的艺术实践,从木炭画到大幅人体油画,从早期裸体作品到21世纪创作的高饱和色调的新“肖像画”,由此探讨她与艺术史的长久联系。
从索尼娅·德劳内(Sonia Delaunay)到塔玛拉·德·兰陂卡(Tamara de Lempicka),来自20多个国家的60多位现代女性艺术家在美景宫的此次展览齐聚一堂,构想了超越传统榜样的可能身份,对政治事件采取批判立场,并将现代主义的美学理想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出女艺术家如何为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开辟新的视角。
本次展览涵盖了抽象到具象、批判到行动主义等主题,突出了这些女艺术家们艺术实践的个性。并且,展览没有将这些女性艺术家置于艺术风格的线性历史中,而是将她们从历史的局限中解脱出来,挑战了男性主导的艺术史。
1924年,超现实主义诞生于巴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崛起。一个世纪后,这个变革性的运动仍然有许多值得探索之处。而超现实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潜在联系?
汉堡艺术馆表示:“超自然和非理性、梦境和偶然、集体意识及对一直在变化的自然世界的感知,都是德国浪漫主义的重要灵感来源,并在一个世纪后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国际超现实主义。”本次展览就将探讨20世纪超现实主义与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之间的迷人联系。展览将展出数百件作品,包括绘画、素描、雕塑、文学作品、电影、摄影和其他物品,从基本问题、态度、主题甚至绘画过程方面,深刻探讨两种伟大艺术风格的迷人之处。
“环境”是一种由观者主动参与的艺术作品。当观者在环境作品中穿梭或在其四周行走时,会感受到物件、光、流动影像和声音的刺激。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环境艺术一直是全球艺术的重要分支,为今日风靡一时的沉浸式体验奠下基础。然而,人们对此艺术形式的重要历史的了解并不全面,因为大部分开创先河的环境创作在展出后即被拆毁,而且,艺坛至今几乎只关注男性艺术家。
“身临梦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将展出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和南美洲的数代女性艺术先驱,以原作尺寸重建而成的作品。她们的环境创作在视觉艺术史上影响深远,既丰富我们对当今艺术的理解,亦揭示未来的路向。此展览原本是由慕尼黑艺术之家构思,并于2023年举办。M+的版本将同场展出一系列亚洲女性艺术家的环境作品,与原有展品相互辉映。
草间弥生在《Yellow Tree》家具展厅,2010年。© 草间弥生。图源: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
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被认为是当代艺术的超级巨星之一,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以“波尔卡圆点”为符号,凭借鲜艳浓烈的色彩、无限延伸的空间挑战感知界限的视觉世界,将观众带入一个梦幻般的迷幻维度。
今年秋天,贝耶勒基金会将举办瑞士首个专门为草间弥生举办的博物馆回顾展,全面追溯这位艺术家70多年的职业生涯。除了极具标志性的作品外,本次展览还将展出一些从未在欧洲亮相的艺术家早期作品,以及最新的“无限境屋”系列等。
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加布里埃·穆特(Gabriele Münter)是20世纪初欧洲现代艺术发展历史中的关键人物。她师从画家康定斯基,是表现主义团体“蓝骑士”的创始成员。她的作品以丰富的色彩和大胆的笔触为特征,对传统静物画、风景画和肖像画进行了重新诠释。其具有颠覆性的创作实践,也为新兴的抽象艺术创新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
本次展览将聚焦艺术家于1908年至1920年间的创作表现,同时也通过后期作品特征强调她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创作动力。展览将展出艺术家的60幅绘画和18张照片,阐明她对现代艺术的开创性和被忽视的贡献。
威廉·透纳(J.M.W.Turner)和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是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彼此最强劲的对手。这两位艺术家分别于1775年和1776年出生。他们的作品都与自然有着深厚的联系,如透纳常在作品中描绘旅行中炽热的日落和壮丽的景色,而康斯特布尔则一次又一次地回到熟悉的地方,努力让作品更清新与真实。
这是一场特别的展览,为庆祝透纳和康斯特布尔诞辰250周年而举办。它将展出两位艺术家的绘画、素描本和个人物品等,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明白他们的职业生涯。展览的亮点展品包括透纳后期的震撼画作,以及康斯特布尔富有表现力的云彩素描作品。
1、本文来源:SKPRendezvous,由穿针引线网编辑Kelly整理,目的是传递信息用于学习,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本公众号的个人独创的文章如需转载授权请联系。
3、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并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在30日内进行与我们联系请发邮件,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收入偏低的家庭夫妻吵架大部分因为钱;收入偏高的家庭夫妻吵架是因为一方认知不够
退休人员要笑醒了!2025养老金按比例上涨,退休金5000能多拿150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 上一篇: 安溪高速路途救援上门救援服务
- 下一篇: 年货市场里的“烟火盛景”